前言杠杆股票资本分配
从古至今,无论哪个朝代都有“冤假错案”,而在大明的政治局中,却有一个二品官袁崇焕假传圣旨,斩杀了一品大员毛文龙。
殊不知,他斩杀的却是制衡后金的“最有利的武器”,此举也对大明未来的走向产生了影响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,为何袁崇焕就算是假传圣旨也要斩杀毛文龙?
袁崇焕
袁崇焕,出身商贾但却颇爱兵书军事,在万历四十七年的时候一举高中进士,赴任福建邵武知县。
世人记载,袁崇焕善有谋略,为人慷慨,在与努尔哈赤、皇太极相较量的人物中,袁崇焕算是榜上有名。
1622年,他请缨出山海关抵抗后金,收复辽东,在军队中袁崇焕一步步往上爬,在两年后就成为了孙承宗督师期间的“最托重者”。
1625年,在柳河之战中明军溃败,军队士兵丢盔弃甲,溃逃保命,还好袁崇焕站出来稳定了军心,关外诸城才得以保全,1626年,已经休养生息四年的努尔哈赤,率大军亲征辽西,仅用了十七日便度过了辽河。
袁崇焕听说后,赶忙进行军事部署,他直言道:“本道誓与此城为存亡!”甚至还亲自斩杀了试图逃跑的士兵,并下令:“凡改服潜逃的士兵,皆以间谍论,逮捕后处死。”
于是,宁远的将士们再也没有人敢有二心,皆无退至,而袁崇焕又在大战前刺血为书,向全体将士下拜,表示此战必胜的决心。
努尔哈赤自然是知道袁崇焕的本事,在驻军期间,还派人前来招降,袁崇焕自是拒绝,天光大亮后金军攻城开始,袁崇焕率军顽强抵抗,不仅挡住了后金汗努尔哈赤的进攻,还取得了宁远大捷。
这一战是明朝与后金交手以来,打的最厉害的一次,为此,袁崇焕因军功晋升为辽东巡抚,宁远之战后,明熹宗派出了几名宦官来到了袁崇焕身边充当监军。
大家都知道,明朝时期宦官势大,他们不仅排除异己、专断国政,甚至到了黎明百姓“只知有忠贤,不知有皇上”的地步。
当时,明末大臣王之臣与袁崇焕积怨颇深,在朝堂上屡次反对袁崇焕,二人之间早已水火不容,可此时,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却站了出来,公开站在袁崇焕一边,袁崇焕深以为谢,但他万万没想到以魏忠贤为首的“阉党”会成为他升官之路上的阻碍。
除了与将领王之臣作对以外,袁崇焕还不经请示,擅自与清廷议和,此举冒犯天子神威,袁崇焕不管不顾,事后,虽然他解释是为了修复锦州、中左、大凌三城,但终究逃不过天子的猜忌,这也为他后来被人说成是清廷一党留下了“罪证”。
擅杀毛文龙
后来,在魏忠贤一党的排挤下,袁崇焕辞职还乡,不过当崇祯皇帝即位后,迅速解决了宦官魏忠贤,并召回了袁崇焕,赐官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督御史。
袁崇焕得到重用之后,竟然一时狂妄的立下“军令状”,想要在五年之内收回失地辽东,崇祯帝大喜,表示自己将“不吝封侯之赏”。
在“五年复辽”的誓言下,崇祯帝给了他最大的方便,连收缴王之臣的尚方宝剑都赐予了他。
如果说五年复辽的“大话”是袁崇焕悲惨命运的开始,那么斩杀毛文龙便也预示了他的结局。
毛文龙,驻守在以皮岛为中心朝鲜半岛西北部,战场上的他善用火炮,后金军队的数次进犯,都被他打了回去,后因为军功获赐尚方宝剑,称为东江镇总兵。
为此,努尔哈赤将他视作是明朝军队中最难打的将领,可以说只要有毛文龙在,清朝的大军就不可能越过他的防线。
但是,毛文龙却因为粮饷问题屡次于明廷发生矛盾,再加上之前魏忠贤颇为看重他,以至于很多大臣都怀疑他骄纵不法、虚功冒饷、谄媚魏阉......
无一例外,袁崇焕同样认为毛文龙狼子野心,并将他看作是自己统一辽东军事指挥的障碍,心中早就存了斩杀毛文龙的心思。
于是,为了完成五年复辽的承诺,袁崇焕再一次找上皇太极议和,这一次皇太极的答复是要他秘密诛杀毛文龙,自己便归还辽东。
袁崇焕信以为真,彻底动了杀念,在旅顺双岛之上,埋伏毛文龙及其部下,并下令逮捕他以十二当斩之罪,祭出尚方宝剑,斩杀毛文龙于帐前。
后来,袁崇焕上疏请罪,向崇祯帝汇报了前后状况,并表示自己斩杀毛文龙实在是为了国家,为了整顿军纪。
最开始,崇祯帝闻言大惊,不过半晌便回过神来,下旨斥责毛文龙死有余辜,还嘉奖了袁崇焕,表示他不用请罪,袁崇焕放下心来,但他却忽略了自己面对的是帝王之心。
袁崇焕的罪过
在毛文龙死后,皇太极并没有履行他对袁崇焕的承诺归还辽东,反而是发兵十万大举向关内进攻,并大造舆论,将矛头指向袁崇焕,加深了崇祯帝对他的怀疑。
然而,袁崇焕再次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,他本意是要抢先后金一步,抵达北京城作战,不成想当他带领大军来到北京左安门外的时候,京城内外谣言四起,都在盛传袁崇焕与敌军合谋,引敌入京。
崇祯皇帝早就对袁崇焕不满,现在又出了这种事,皇帝对他早已失去了信任,剩下的只有怀疑,而后崇祯帝逮捕了袁崇焕,下放锦衣狱。
最终,袁崇焕被立斩于刑场,崇祯皇帝下令将其首传视九边(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),以此震慑边将。
结语
其实,这一切早就在皇太极的盘算之中,利用袁崇焕这把“刀”解决掉毛文龙这个大麻烦,又利用崇祯帝的多疑,解决袁崇焕,未出一兵一卒就绝杀了两大将军。
世人众说纷纭,有人说袁崇焕之死是冤案,也有人说他罪大恶极;而毛文龙,则是有人说他虽有军事之才,可行事乖张目中无人,以至于招来祸患,最终落得如此下场。
或许他们二人的死,恰恰反映出明朝衰败的结局,但谁对谁错,终究没有一个定论,毛文龙和袁崇焕究竟是不是被错杀,也无法说清。
参考资料:大明政治迷局中的袁崇焕---名人档案
论明末毛文龙、袁崇焕两大错案--盐城师专学报杠杆股票资本分配